魔力宝贝为什么那么多人退游(魔力宝贝端游还有人玩吗)

admin 游戏专题 2024-01-02 1155 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不仅是网络文学的载体和传播媒介,还是它的“产床”和交互平台。因文学趣好而聚集的“文学钟情族”在这里完成“交往”仪式,而“批评”就是这众声喧哗的“趣缘仪式”中不经意间完成的“公共产品”,这便是网络文学的线上批评景观,它构成了网络文学批评空间结构的一元。网络文学的在线批评,于广大网络写手有普及文学创作常识的作用,促使他们提高文学创作与创新意识;同时作为评家自己,也可以通过及时的文学批评锻炼艺术感悟力,在文学文本与文学接受者之间起到中介、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以增加接受者审美快感的强度和深度。

另一种批评存活空间是为传统学人更熟悉的线下批评,即由批评家在平面媒体(书报刊)发表的网络文学批评,或者是由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术社团机构组织的网络文学研讨活动和理论批评会议。这一批评空间不仅享有行政、学术、传媒之话语权力,还背靠千百年文学传统的观念积淀,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和批评范式。仅就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史而言,已经体系化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批评理论学科,并植根于传统文学批评家的观念图式,成为他们的思维工具。《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按学术资历和“入网”先后,把网络文学批评的“学院派”概括为三股力量:“‘拓荒者’的理论探索”“‘集团军’的纵深研究”“‘后备队’的新锐批评”,认为“学院派是一群有层次、有规模、有潜力的精英知识分子,他们的学理建树在网络文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规制和指向的作用”。在理论特色上,“他们的文学批评更注重学理逻辑和思辨性,善于透过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本体考察,探寻问题的根据,并以此建立批评标准或理论体系,行文带有学术规范和专业化特征,其成果常见于学术期刊、学术著作与学术会议论文中”。从这一描述中我们看到,在学源和学理的意义上,学院派的线下批评无疑是网络文学批评的“执牛耳者”,它们构成了网络文学批评空间结构中无以替代的另外一元。

线上与线下“二元结构”构成了网络文学批评的整体格局,也形成了以“线”分陈的“空间并峙”。那么,为了进一步增强批评的有效性,能否在“二元结构”的必然性和“功能分殊”合理性的语境中,促进“二元”与“功能”的有效互动以实现二者的互补融通?这是一个需要回应的有意义的话题,也代表着网络文学批评的未来走向。

(摘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批评:“线上与线下”识辨》)

材料二:

如果说,20年网络文学创作走过的是一条爆发式增长、“马鞍形”上扬之路,网络文学批评则是在低调起步、艰难前行中日渐发声的。尽管与繁盛的创作相比,批评的滞后和微弱有着鲜明反差,但小众的批评话语依然在中国网络文学20年的快速崛起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的成就和不足都已成为20年网络文学发展的一部分。

从批评主体的身份看,20年网络文学批评主要由三股力量构成:一是关注网络文学的传统批评家,特别是那些关注文学发展、回应现实问题的批评家,他们以学院派的身份或职业批评家的眼光看待新兴的网络文学,及时调整思维聚焦,敏锐地面对新兴媒体中的文学发声,构成学理化批评最具实力的一派。第二股力量是面向文化市场的媒体批评者,它们主要由记者、编辑、作家和关注网络媒体的文化学人构成。这类批评者善于从媒体传播的角度,在网络文学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文学现象,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导向性文化点评,或者以敏感的“新闻鼻”将其纳入某个“议程设置”予以舆论引导,以形成广泛的文化关注。还有一类是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批评主体是关注并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态度型网民、跟风追读型粉丝、论坛灌水型刷屏者、创作与评论的交互型聊友、匿名上网的评论型鉴赏者,甚或作为文学幕后推手的商业型“马甲”、“水军”等。这三股力量各有其阵地,又各具其功能,虽角色不同却彼此互补,共同打造了20年网络文学批评多维互动的开放式格局。

展开全文

许多传统批评家视网络文学批评为“小道”和边缘,不屑于介入,年轻的学者还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在传统的观念中,网民的声音在评论界得不到重视,他们的点赞或吐槽往往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职业批评家习惯于在传统媒体特别是学术理论刊物发表成果,不屑于网络发声,无形中失去了批评与创作即时互动、彼此交流的契机,回避了批评对创作的干预力量,削弱了批评对文学现实的敏锐回应功能。

(摘编自欧阳友权、张伟颀《中国网络文学批评20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互联网不仅是网络文学的载体和传播媒介,也是网络文学线上批评的重要载体。

B. 传统学人的线下批评,主要表现为在平面媒体或相关活动上对网络文学的批评。

C. 20年网络文学创作与批评走了不同的路,一是爆发式增长之路,一是上扬之路。

D. 小众网络文学批评的不足,并不影响它成为20年中国网络文学崛起的重要因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两则材料都以网络文学批评为谈论对象,行文思路清晰,严谨中不乏文学味,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可读性。

B. 两则材料都突出了“学院派”批评的体系化、学理化,都认为“学院派”批评在网络文学批评中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C.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时各有侧重,材料一基于线上线下批评者的比较,材料二立论基于网络文学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D. 两则材料都认同网络文学批评虽主体各异却可以彼此互补,网络文学批评多维互动开放式格局的形成是具有可能性的。

3. 下列选项的观点与材料一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

A. 网络文学发展二十多年来,其批评队伍也随之壮大,先后经历了网络作者“自说自话”、学术研究者“众声喧哗”和普通读者“一家独大”的三个阶段。

B. 网络文学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相比,两者的主要差异并不仅仅在于批评的对象,更为关键的在于“互联网”——即媒介因素,网络文学批评的合理性根本便在此处。

C. 网络文学批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抱拥主要在于两种角度:一是继承中国文学传统在网络文学中的表现形式;二是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对传统精英文学评价标准的部分受容。

D. 线上、线下的两种批评都只是整个批评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都必须切身地参与到网络文学创作活动和消费环节中去,共同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繁荣发展。

4. 线上与线下“二元结构”“空间并峙”,对线上网络文学批评者有哪些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2023年“网络文学批评者担当”活动主办方拟邀请你作主题演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演讲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实行的悲哀

丰子恺

寒假中,诸儿齐集缘缘堂,任情游戏,笑语喧阗。堂前好像每日做喜庆事。有一儿玩得疲倦,欹藤床少息,随手翻检床边柱上日历,愀然改容叫道:“寒假只有一星期了!假期作业还未动手呢!”游戏的热度忽然为之降低。另一儿接着说:“我看还是未放假时快乐,一放假就觉得不过如此,现在反觉得比未放时不快了。”这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同情。

我虽不是学生,并不参预他们的假期游戏,但也是这话的同情者之一人。我觉得在人的心理上预想往往比实行快乐。西人有“胜利的悲哀"之说。①我想模仿他们,说“实行的悲哀”。由预想进于实行,由希望变为成功,原是人生事业展进的正道。但在人心的深处,奇妙地存在着这种悲哀。

现在就从学生生活着想,先举星期日为例。凡做过学生的人,谁都能首肯,星期六比星期日更快乐。星期六的快乐的原因,原是为了有星期日在后头;但是星期日的快乐的滋味,却不在其本身,而集中于星期六。星期六午膳后,课业未了,全校已充满着一种弛缓的空气。有的人预先作归家的准备;有的人趁早作出游的计划。更有性急的人,已把包裹洋伞整理在一起,预备退课后一拿就走了!最后一课毕,退出教室的时候,欢乐的空气更加浓重了。有的唱着歌出来,有的笑谈着出来,年幼的跳舞着出来。星期六晚上,学校中的空气达到了弛缓的极度。这晚上不必自修,也不被严格地监督。学生可以三三五五,各行其游息之乐。出校夜游一会也不妨,买些茶点回到寝室里吃也不妨,迟一点儿睡觉也不妨。这一黄昏,可说是星期日的快乐的最终了。过了这最终,弛缓的空气便开始紧张起来。因为到了星期日早晨,昨天所盼望的佳期已实际地达到,人心中已开始生出那种“实行的悲哀”来了。这一天,或者天气不好,或者人事不巧,昨日所预定的游约没有畅快地遂行,于是感到一番失望。②即使天气好,人事巧,到了兴尽归校的时候,也不免尝到一种接近于“乐尽哀来”的滋味。明日的课业渐渐地挂上了心头,先生的脸孔隐约地出现在脑际,一朵无形的黑云,压迫在各人的头上了。而在游乐之后重新开始修业,犹似重新挑起曾经放下的担子来走路,起初觉得分量格外重些。于是不免懊恨起来,觉得还是没有这星期日好,原来星期日之乐是决不在星期日的。

其次,毕业也是“实行的悲哀”之一例。学生入学,当然是希望毕业的。照事理而论,毕业应是学生最快乐的时候,但人的心情却不然:毕业的快乐,常在于未毕业之时;一毕业,快乐便消失,有时反而来了悲哀。只有将毕业而未毕业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地,浓烈地尝到毕业的快乐的滋味。修业期只有几个月了,在校中是最高级的学生了,在先生眼中是出山的了,在同学面前是老前辈了。这真是学生生活中最光荣的时期。加之毕业后的新世界的希望,“云路”“鹏程”等词所暗示的幸福,隐约地出现在脑际,无限地展开在预想中。这时候的学生,个个是前程远大的新青年,个个是有作有为的好国民。不但在学生生活中,恐怕在人生中,这也是最光荣的时期了。然而果真毕了业怎样呢?告辞良师,握别益友,离去母校,先受了一番感伤且不去说它。出校之后,有的升学未遂,有的就职无着;即使升了学,就了职,这些新世界中自有种种困难与苦痛,往往与未毕业时所预想者全然不符。在这时候,他们常常要羡慕过去,回想在校时何等自由,何等幸福,巴不得永远做未毕业的学生了。原来毕业之乐是决不在毕业上的。

③进一步看,爱的欢乐也是如此。男子欲娶未娶,女子欲嫁未嫁的时候,其所感受的欢喜最为纯粹而十全。到了实行娶嫁之后,前此之乐往往消减,有时反而来了不幸。富贵之乐也是如此。欲富而刻苦积金,欲贵而努力钻营的时候,是其人生活兴味最浓的时期。到了既富既贵之后,若其人的人性未曾完全丧尽,有时会感懊丧,觉得富贵不如贫贱乐了。

人事万端,无从一一细说。忽忆从前游西湖时的一件小事,可以旁证一切。前年早秋,有一个风清日丽的下午,我与两位友人从湖滨泛舟,向白堤方面荡漾而进。俯仰顾盼,水天如镜,风景如画,为之心旷神怡。行近白堤,远远望见平湖秋月突出湖中,几与湖水相平。旁边围着玲珑的栏杆,上面覆着参差的杨柳。杨柳在日光中映成金色,清风摇摆它们的垂条,时时拂着树下游人的头。游人三三两两,分列在树下的茶桌旁,有相对言笑者,有凭栏共眺者,有翘首遐观者,意甚自得。我们从船中望去,觉得这些人尽是画中人,这地方正是仙源。我们原定绕湖兜一圈子的,但看见了这般光景,大家眼热起来,痴心欲身入这仙源中去做画中人了。就命舟人靠平湖秋月停泊,登岸选择座位。以前翘首遐观的那个人就跟过来,垂手侍立在侧,叩问“先生,红的?绿的?”我们命他泡三杯绿茶。其人受命而去。不久茶来,一只苍蝇浮死在茶杯中,先给我们一个不快。邻座相对言笑的人大谈麻雀经,又给我们一种啰唣。凭栏共眺的一男一女鬼鬼祟祟,又使我们感到肉麻。最后金色的垂柳上落下几个毛虫来,就把我们赶走。匆匆下船回湖滨,连绕湖兜圈子的兴趣也消失了。在归舟中相与谈论,大家认为风景只宜远看,不宜身入其中。

现在回想,世事都同风景一样。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身入其中,不但美即消失,还要生受苍蝇、毛虫、啰唣与肉麻的不快。④世间苦的根本就在于此。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魔力宝贝为什么那么多人退游(魔力宝贝端游还有人玩吗)

A. 文章起笔叙写寒假中孩子们的一个发现:假期不如未放假时快乐。开篇其实已经入题,题旨隐藏在对“现象”的描画中,引而未发。

B. 作者不但详细列举了星期日之乐、毕业之乐的事例,还略写了爱的欢乐以及富贵之乐的事例,举例详略得当,也凸显出观点的主次。

C. 对比成文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全篇多处以预想的快乐和实行的悲哀相对照,变“单向”论说为“双向”互证,强化了主旨力度。

D. 作者补充从前游西湖的小事,不仅是为了说明“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更是为了旁证“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点明“实行的悲哀”是由西人“胜利的悲哀”联想仿造出新词,借此说明预想往往比实行快乐。

B. 句子②用“即使”一词退一步补充生活中情形,不但说理周严,而且取得了“以退为进”的艺术效果。

C. 句子③中“进一步看”标志论说的推进和深入,由学校生活跨入社会生活,由学生之乐推向人生之乐。

D. 句子④中“此”指代现实生活中无可回避的种种困难与苦痛,也包括了前文中所描述的各种“世间苦”。

8. 星期日之乐不在星期日而在星期六,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写出了学生多重心理状态,请加以梳理概括。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主题定为“平实中寓深致”,请从作品选材、语言、思想等角度入手,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叔向问晏子曰:“正士之义,邪人之行,何如?”

晏子对曰:“正士处势临众不阿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通则事上,使恤其下,穷则教下,使顺其上;事君尽礼行忠,不正爵禄,不用则去而不议。其交友也,论信行义,不为苟戚,不同则疏而不悱;不毁进于君,不以刻民尊于国。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故得众上不疑其身,用于君不悖于行。是以进不丧亡,退不危身,此正士之行也。邪人则不然,用于上则虐民,行干下则逆上;事君苟进不道忠,交友苟合不道行;持谀巧以正禄,比奸邪以厚养;矜爵禄以临人,夸礼貌以华世;不任上则轻议,不笃于友则好诽。故用于上则民忧,行于下则君危。是以其事君近于罪,其交友近于患。其得上辟于辱,其为生偾于刑。故用于上则诛,行于下则弑。是故交通则辱,生患则危,此邪人之行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第十九》)

材料二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俯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分》)

【注】①崔杼,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他在齐执政二十多年,当国秉政,骄横异常,先后立庄公、景公,在朝大肆杀戮,使齐国政局动荡。②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此处指齐国公室。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达士者A达乎B死生C之分D达乎E死生之分F则利害存亡G弗能惑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指偏袒,“阿私”即徇私,与成语“刚直不阿”中的“阿”词义相同。

B. 交通,指勾结、串通,与《桃花源记》“阡陌交通”的“交通”词义相同。

C. 与,指亲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失其所与”的“与”意思相同。

D. 回,指改变,这里的“回”和下文中“求福不回”中“回”的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子从对待君主、百姓、朋友、功名的态度等方面来区分正士和邪人,认为正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时也不忘教化下民。

B. 邪辟之士只求升官而不行忠诚,交朋友苟且求同而不行仁义;一旦有了地位权势就傲慢浮夸。不过他们也有讲礼貌的优点。

C. 晏子不接受崔杼的盟约,崔杼很不高兴,用矛戟威胁他:如果晏子改变自己说的话,可以同享齐国,如果不改变就将杀了他。

D. 晏子一类国家杰出人物,通常按义的原则决断事情,并能安然处理突发事故,他们能做到这样,需懂得天命,而不是靠耍聪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故得众上不疑其身,用于君不悖于行。

(2)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14. 晏子和崔杼的故事,印证了材料一中正士的哪些品质?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涛

朱庆馀

木落霜飞天地清,空江百里见潮生。鲜飙①出海鱼龙气,晴雪喷山雷鼓声。

云日半阴川渐满,客帆皆过浪难平。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

【注】①鲜飙:少见的狂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落霜飞”“丹叶黄花”以及“晴雪”,点明观涛正是秋末初冬时节。

B. “鱼龙气”“雷鼓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涨潮时的磅礴气势。

C. “川渐满”写出潮势之大,“浪难平”则突出浪潮之多,一浪接着一浪。

D. 尾联诗人的视角由观涛转向城郭,目之所及,秋意无限,生出无限遐思。

魔力宝贝为什么那么多人退游(魔力宝贝端游还有人玩吗)

16.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云:“朱庆馀诗,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字意清远。”请结合刘克庄的评价赏析这首诗。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极写山的高峻,上下着笔:“______,_______”,顶天立地的山峰似乎伫立在我们眼前。

(2)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____”,而写自己回乡后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

(3)爱国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在《离骚》节选中能分别体现这一传统的诗句是“______”和“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认为一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写了, ① ,创作过程才算完成。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都写尽了。 ② ,让读者去琢磨,去思索,去补充。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包世臣论书以为当使字之上下左右皆有字。宋人论崔灏的《长干歌》“无字处皆有字”。短篇小说可以说是“空白的艺术”。办法很简单:能不说的话就不说。这样一篇小说的容量就会更大了,传达的信息就更多。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短了,其实是长了。少了,其实是多了。这是很划算的事。

(节选自汪曾祺《自报家门》)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19. 第一自然段是怎样把“语言的美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说得通俗明白的?

20. 请根据上下文语境,简要阐释“计白当黑”的意思。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王常生死后,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

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一切都是那么安静。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

她这样躺了十年。

她死了。

她的房门锁了起来。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节选自汪曾祺《珠子灯》)

21. 划线句子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2. 请结合语言文字运用I的材料,赏析选文最后四段的语言如何体现了汪曾祺先生的创作追求。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什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是消除一切压力与焦虑,摆脱所有传统习俗与社会舆论,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还是体认到自由与责任永远相伴相生,人必须在责任与压力中淬炼生命?前一种只是乌托邦,后一种才是真实世界。既然如此,我们只有并且最好欣然,接纳世界的真实模样,接纳生活的本来面貌。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一是爆发式增长之路,一是上扬之路”错误,原文为“爆发式增长、‘马鞍形’上扬之路”,是同一条路的两个特点,不是两条路。

2. B “两则材料都突出了‘学院派’批评的体系化、学理化”错误,曲解文意。

3. D 材料一是对“线上与线下”批评的识辨,并提出二者应互动互补,以增强批评的有效性。

ABC三项论述对象都不属于材料一论述范畴,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D.谈线上、线下批评与网络文学创作本身的融合,达到批评效果,促进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和材料一观点一致。

4. ①使线上网络文学批评者增强艺术感悟力,提高评论水平;②促使线上网络文学批评者提升批评理论高度,使网络文学批评体系化;③加强自身网络文学批评的学理逻辑和思辨性,向专业化靠近。

5. ①重视线下精英批评与线上网络批评的互补与融合;②要强化网络文学批评者的担当意识,加强文学批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③转变传统批评观念,增加批评与创作的互动、交流的契机,提高批评的效率。

6. B“也凸显出观点的主次”错误

7. D “此”指的是“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

8.①星期六要放假时的激动和快乐。

②想象星期日假期的期待和憧憬。

③星期日将要度过的失望和沉重。

9.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平实中寓深致”,在平淡如菊的文字中,寄寓生活的哲理,让人印象深刻。此文可从以下角度分析:一是选材精当,小中见大。作者选取生活日常的几件小事,主要写在孩子们对星期日的期待中,写出星期日之乐不在星期日而在星期六,从而阐发“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这一哲理。二语言朴实平淡,真率自然。作者熟练运用平常的字句,不喜修饰,在闲话语境中,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三是思想深远,情趣十足。作者把对现实和人生的思索,体现在浓厚的生活中,“实行的悲哀”,寄寓深意,作者举生活中人们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例子,阐述主旨,明确观点。

10. ADF

11. B A.正确。句意:正直之士居于高位统辖众人而不徇私。/某个人不畏权势,不逢迎、不偏私,行事力求公平、公正。B.错误。“交通”,勾结、串通。/交错相通。句意:所以与他们勾结就会受侮辱/田间小路交错相通。C.正确。句意: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孙氏的人。/失去了自己亲附的力量。D.正确。“回”,改变。/邪曲、奸邪。句意:用利益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使我背叛自己的君主。/不以邪曲求福。

12. B “不过他们也有讲礼貌的优点”错

13.(1)所以被君上任用会使百姓安定,身处百姓中会使国君尊贵;所以他们受到百姓拥护而国君不会猜疑,被君王重用百姓不会与他做对。

(2)晏子按着车夫 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14.①正士交友,讲信义行事仁义,不做苟且之事。②正士对志不同之人疏远,却不非议。③正士对君主忠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叔向问晏子说:“正直之士的德义和邪僻之人的德行,什么样?”

晏子回答说:“正直之士居于高位统辖众人而不徇私,周游国家穷尽财用而不忘一贯的原则。显达时,侍奉君上,使他体爱下民;不得志时教化百姓,使他们顺从上级。侍奉君主竭尽礼义做事忠诚,不求爵禄,不被重用就离开而不会有非议。邪僻之士则不这样,被国君任用就虐待百姓,身处百姓中就违逆上司;侍奉君王苟且求进而不行忠诚,交朋友苟且求同而不行仁义;凭借花言巧语求取禄位,勾结奸邪之人谋取优厚的待遇;自恃高官厚禄傲视众人,夸耀礼节来哗众取宠;不被任用就轻薄非议,与朋友道不同就非议其人。所以他们被任用百姓就遭了殃,身处百姓中国君就危险了。因此用他们侍奉君主就接近犯罪,同他们交朋友就接近灾祸。他们得到高位行邪僻之事以违逆君意,他们治理百姓残酷而加重刑罚。所以任用他们,他们就妄杀无辜;不任用他们,他们就会弑杀君王。所以,与他们勾结就会受侮辱,发生祸害就会危及自身,这就是邪僻人士的行为。”

材料二:

晏子与崔杼盟誓。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孙氏的人,必遭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齐国公孙氏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使我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晏子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晏子可以说是懂得天命了。天命啊,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最终却这样了。靠耍聪明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因此国家杰出的人,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

15. A “点明观涛正是秋末初冬时节”错。“木落霜飞”写木叶落尽、霜飞的场景,“丹叶黄花”写秋季经霜后的红叶黄花;“晴雪喷山雷鼓声”是写潮水如晴日雪水自山间喷薄而来,发出雷鼓之声,其中“晴雪”是比喻潮水。所以表明观涛时节正是秋季。

16.①视听结合,描写波涛的气势和声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波涛的形状比作起伏穿梭的鱼龙。②采用类比,将涛水的颜色和白雪相比写其色;涛声与雪崩声,雷鼓声相比,写其气势和声音。③托物言志,写船只借助涨潮得以远航,抒发内心无人赏识的情绪。④以景作结,尾联,写心中无穷的情绪,化为丹叶黄花之景,无情胜有情。

17. ①.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②.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策扶老以流憩 ④. 乐琴书以消忧 ⑤. 扈江离与辟芷兮 ⑥. 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恐美人之迟暮)

18. ①读者读了 ②要留出余地

19. ①采用举例论证,借用包世臣论王羲之字这个例子,来说明处理好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能让语言具备美感。②采用比喻,把语言比作树和水,形象生动地说明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个有机整体,句与句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20. 作者在小说写作中应当留有空白和余地,让读者自己去琢磨、思考、补充,这样传达的信息会更多。

21.运用反衬的手法,对屋外动物活动进行描写,写出麻雀、斑鸠等动物的充满生机的生命活动。动物们的热闹与屋中死寂的氛围形成衬托,反衬孙小姐枯寂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孤寂,刻画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她在孤寂中死去的命运。

22.①多用短句,短句独立成段,叙述扼要,浓缩十年时间跨度,极有张力地呈现人物的悲剧命运;②语言含蓄,结尾部分以锁门和珠子的散落暗示孙小姐的死亡,言有尽而意无穷,尾引人深思。

23.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然后据此给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前者强调自由,后者则坚持应当遵守相应的责任与压力。而此后的评论“后一种才是真实世界”“接纳世界的真实模样”则说明,在命题者看来,生活的本来面貌绝对不是无所顾忌的自由,而一定是戴上枷锁的自由。这个“枷锁”就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应当遵守的规则。

行文构思上,可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遵守规则才能获得自由,或承担责任与压力才是人生的真谛等。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每一个人都能依规而行,那么我们的社会才会文明和谐有序。再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作为现代公民,树立规则意识,并不是自建囹圆、束缚自由,而是为自身、他人的健康,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二、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是每个个体文明内蕴的集中体现,更是社会有机体葆有昂扬生气的鲜活力量。

立意:

1.自由不能凌驾于责任之上。

2.先接纳现实,再改变现实。

3.拒绝虚幻,活在当下。

4.是压力,更是动力。

例文:

在责任与自由中前行

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春华秋实,松涛柳韵,这是追求自然的自由;见贤思齐,少立大志,心怀天下,心系苍生,这是完善社会的责任。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 西奥多·罗斯福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唯有记住责任与压力的生活,才是世界的本来面貌。

以天下为己任,是被老祖宗翻来覆去的话题。漫漫五千年,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社会责任总伴一腔热血,满怀豪情,回肠荡气,发聩于历史的风口浪尖。

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追求个人自由,是无数青衫追求向往的目标。飞回流转五千年,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个人自由总伴随着超然外物,逍遥自得,闲静幽雅,流淌于历史的松涛竹林之中。

责任与自由,两条平行于历史长河的精神线索,却是惊人地相似。同样是战国,同样是战火纷飞。孟子带着“黎民不饥不寒”的王道,在战争中辗转,担起社会的责任;而庄子带着“宁曳尾于污泥”的超然,驾着大鹏追求个人的自由。同样是明清交界之际,同样是满汉的矛盾,袁崇焕在中原的北疆驰骋万里,精忠报国;王宗羲面对山河沦陷,隐入石船山,感悟自然,体悟动静,诗文相伴,发现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关系。责任与自由,在相同的时代,以相同的背景,相同地影响着后世,推动发展。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不能不承受之轻。那生命的重量呢?无可非议,便是社会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纵使我们无法成为拿破仑,踏平欧洲;纵使我们无法成为商鞅,推动社会转型,但至少能为自己加一点重量,而不至于成为波涛中的浮萍,飘零的鸿雁。一次弯腰,整齐一方土地;一次行礼,温暖他人心房。

当下的人们,人人都向往着自由、追求自由。但我们追求个人自由,并不是放浪,而应是放逸。柳本依依,藤本妖蔓,荷本高挺,这是自然的自由。泼墨山水两三笔的放逸勾勒出的却是飘逸的景致。追求自我,认识自我是个人的完善。社会责任不是束缚个人自由的枷锁,个人自由更不是社会责任的洪水猛兽。苏轼的社会责任铸就了其个人独特的秉性,而正是这种秉性让他不论身在何处,都能为官一方,受人赞誉。

在城市中生长的我们和用机器浇铸的人们,应想到凡尔赛宫的大气俨然,秩序紧凑,也应看到江南古镇因势而建,曲径通幽。让我们去寻求社会责任与个人自由的平衡点,在重量和完美中前行!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